河北省单招文化课考试模拟练习试题语文(七)3923
发表时间:2020-05-28 10:21作者:河北单招考试网 微信扫一扫,关注河北单招考试网 一、单项选择(本大题共20小题,1-10每小题3分,11-20每小题4分,共70分 ) (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,错选、多选或未选均无分。) 1.下列词语中,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.崎岖 颀长 畸形 出奇制胜 C.贻误 怡然 遗失 百战不殆 D.隐讳 教诲 污秽 运筹帷幄 2.下列词语中,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( A.油溺 臀部 不可思异 B.谙熟 烦燥 无动于哀 C.灌概 渎职 食不裹腹 D.寒暄 琐碎 美轮美奂 3.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,最恰当的一组是( ①这次你有困难,我一定 相助。 ②经过多年的不懈追求,他这个 学子终于要进大学深造了。 ③人类在追求自身生存发展的同时,也不能 对自然环境的保护。 A.鼎力 莘莘 忽视
4.下列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( A.张丽同学将代表学校参加全市职业中学朗诵比赛,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形象,比赛前,她在家里认真地乔装打扮了一番。 B.这个外籍球员,上场后果然不负众望,多次挽救了险情。
D.临近高考,他的压力越来越大,接连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,屡试不爽,所以他的心情遭透了。 5.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.三个学校的学生会干部在教导处开会,研究本学期社团活动的开展问题。
D.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,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。 6.下列各句中,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.树的动,显出小屋的静;数的高大,显出小屋的小巧。 B.我听得扫兴,故意笑:“可能?什么叫可能还不到”?。 C.街道如上斜的,就特别标明是斜街,如烟袋斜街,杨梅竹斜街。 D.只有一张电影票,是你去?还是我去? 7.下列各句中,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的一句( A.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,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。 B.溪流如弓背,山路如弓弦,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。 C.苇眉子又薄又细,在她怀力跳跃着。 D.没有十字架,没有墓碑,没有墓志铭,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。 8.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,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四百年里,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, ,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,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, 。 ①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 ②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③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④
9.对下列各句运用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( ) A.几个女人有点失望,个人心里在骂着自己的狠心贼。(反语) B.有些领导干部就怕丢了自己头上的乌纱帽。(比喻) C.看到这些新鲜的麦苗,就嗅出了白面包的香味来了。(夸张) D.避去苦难之后的时间是什么?那就是幸福啊!(设问) 10.下列句子中,加下划线的词运用得体的一项是( ) A.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特产,我推辞不了,最后只好笑纳了。 B.尽管只是微薄之力,但他费了很大的劲,我们应该感谢。 C.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,不能光临贵校座谈会,深表歉意。。 D.这种陈词滥调的报告恐怕是没有人愿意洗耳躬听。 11.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 A.问/苍茫/大地,谁主/沉浮 B.携来/百侣/曾游。忆/往昔/峥嵘岁月/稠 C.指点/江山,激扬文字,粪土/当年/万/户侯 D.看/万山/红遍,层林/尽染 12.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( ) A.《资治通鉴》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。 B.“四书”指中国儒家四本经典著作,既《大学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史记》。 C.《国殇》选自《九歌》,是一首追悼为国捐躯的将士的挽歌。作者是屈原。 D.《诗经》的表现手法是“赋、比、兴”。 13.下列句子出处有误的一项是( ) A.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——《孟子》 B.根,紧握在地下;叶相触在云里。——《致橡树》 C.知之者不如好知者,好知者不如乐知者。——《论语》 D.孔雀东南飞,五里一徘徊。——《孔雀东南飞》 14.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表现周瑜才华出众的句子是( ) A.人道是,三国周郎赤壁。 B.小乔初嫁了,雄姿英发。 C.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。 D.谈笑间,樯橹灰飞烟灭。 15.《琵琶行》中以琵琶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,诗人的感受为暗线,两线交汇的诗句是( ) A.千呼万唤始出来,犹抱琵琶半遮面。 B.别有幽愁暗恨生,此时无声胜有声。 C.同是天涯沦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。 D.座中泣下谁最多,江州司马青衫湿。 16.填入横线处,正确的一句是( ) “ 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” A.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.积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圣心备焉 C.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 D.青取之于蓝 17.李白在《将进酒》中表达仕途失意、志不得抒的句子是( ) A.古来圣贤皆寂寞,惟有饮者留其名。 B.钟鼓馔玉不足贵,但愿长醉不复醒。 C.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。 D.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。 18.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( ) A.王安石 B.欧阳修 C.苏轼 D.韩愈 19.下列各项知识对应点有错的一项是( ) A.《琵琶行》——白居易——宋代 B.曹禺——《雷雨》——鲁大海——戏剧 C.沈从文——《边城》——翠翠——小说 D.施耐庵——《水浒传》——林冲——小说 20.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。 月出惊山鸟,时鸣春涧中。 A.“人闲桂花落”一句中,诗人精心捕捉了“落”这一动态情景,映衬春山之幽静,取得了以动写静的艺术效果。 B."桂花落"表明春天将逝,,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。 C.“月出惊山鸟”写一轮明月破云而出,月光洒进山林,惊醒了入梦的山鸟。 D.“时鸣春涧中”,写山鸟误以为天色将晓,不时发出鸣叫,画面生动有趣。 二、现代文阅读(本大题共13小题,每小题4分,共52分) (一)阅读下面文段,完成21-24题 纽约人长寿的秘诀 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,全美国居民的平均寿命为77.8岁,而纽约人的平均寿命为78.6岁。 造成这一增长的原因有很多。但纽约卫生署的负责人托马斯·弗里登却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说:“有一个重要原因,一个你们可以从大街上发现的原因。” 无论清晨、中午或是傍晚,纽约街头都充满了川流不息、熙熙攘攘的人流。纽约人是公认的全美国速度最快的行人。每个人都像上足了发条似的,铆足了劲,心无旁骛地赶着时间。没人愿意开车——汽车价格太贵,停车费高达一个月工资之多,堵车的时间更久...... “谁走得更快,谁就能活得越久。”抗衰老国家研究中心的女研究员埃里安诺 西蒙西克解释说,“这是我们在实验后得出的结论。”她让3075位70多岁的老人每天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跑完一段400米长的路程。在坚持了6年之后,西蒙西克的研究小组对老人们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全面检查。 测试结果表明:1/4的老人未能完成任务——他们未能每天坚持跑完400米;一部分老人非常漂亮地完成了任务——在5分钟之内就能跑完全程,他们患心肌梗死的比率要比其他老人低;还有一部分老人也能完成任务,但所需时间在5分钟以上。而他们每多花5分钟,在未来4年内可能死亡的风险就增加约30%。 尽管纽约人口越来越稠密,但纽约人却越来越健康。“当我奔跑着穿过这个城市的时候,身边快速奔走的行人总会令我在不知不觉中加速。”来自曼哈顿的32岁音乐家珍妮特 戈登说,“这不是一个适合遛弯的城市,而是一个伟大的体育之都。”(摘自《海外文摘》) 21.对选文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( ) A.纽约人的平均寿命高于全美国居民平均寿命。 B.纽约人长寿的秘诀是在大街上看到的。 C.纽约人不愿开车的原因是车贵、停车费高、堵车。 D.长期坚持快跑的老人死亡的风险低于不能坚持快跑的老人。 22.对选文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( ) A.时间顺序 B.空间顺序 23.对选文的说明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( ) A.第(2)段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。 B.全文主要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。 C.第⑷⑸段使用了引用、列数字的说明方法。 D.第⑹段使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。 24.对选文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( ) A.⑵段是过度段,上承纽约居民平均寿命高于全美国居民平均寿命的数据,下启原因分析。 B.⑶段中“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似的”一项使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。 C.⑷⑸段的中心句是“谁走得更快,谁就能活得更久”。 D.⑹段最后一项与纽约人的长寿秘诀无关。 (二)阅读下面内容,回答25—29题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, 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。② 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。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;又像笼着轻纱的梦。虽然是满月,天上却有一层 的云,所以不能朗照;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——酣眠固不可少,小睡也别有风味的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,高处丛生的灌木,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,峭楞楞如鬼一般; 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,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;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,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。 25.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叠音词,最恰当的一项是( ) A.静静 薄薄 淡淡 弯弯 B .轻轻 薄薄 淡淡 弯弯 C.静静 淡淡 薄薄 柔柔 D.轻轻 淡淡 薄薄 柔柔 26.对文中“酣眠”和“小睡”分析恰当的一项是( ) A.熟睡和浅睡 B. 满月和淡淡的云 C.朗照和淡云遮掩的朦胧的月照 D. 黑影和残月 27.选文中①②③句话的含义说明正确的一项是( ) A.作者欣赏美妙的月色,内心无限喜悦。 B.月光一会儿像流水般清明,一会儿青雾笼罩,变幻不定。 C.月光一会儿明亮一会儿阴暗,作者亦喜悦亦伤感。 D.月光素淡朦胧,作者面对美景内心荡起淡淡的喜悦和终究难以派遣的淡淡的哀愁。 28.说明“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,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”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相似点准确的一项是( ) A.“光与影”的组合与“奏着的名曲”都给人以艺术享受。 B.“光与影”的组合与“奏着的名曲”都能给人和谐自然的感受。 C .“光与影”的组合与“奏着的名曲”都作用于人的感官。 D.“光与影”的组合与“奏着的名曲”都不均匀,不呆板。 29.这段文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( ) A.月下的荷塘 B.月的光和影 C .荷塘上的月色 D. 月下的荷塘及月色 (三)阅读下面文段,完成30-33题 月亮升起来,院子里凉爽得很,干净得很......这女人编着席。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,就编成了一大片。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,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。她有时望望淀里,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。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,风吹过来,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。 ...... 水生笑了一下。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。“ ” 水生小声说:“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。”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,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,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。 水生说:“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。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,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,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。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。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。” 女人低着头说:“你总是很积极的。” 30.选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是 ( ) A.这段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温馨宁静的氛围。 B.为衬托出水生嫂内心的波澜。 C.烘托出水生嫂勤劳善良的性格。 D.为后面情节的展开起到铺垫作用。 31.填在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选项是 ( ) A.怎么了? B.怎么了,你? C.你,怎么了? D.你怎么了? 32.对文中画线句子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( ) A.这一细节描写让水生嫂的形象更加真实,表现了她对丈夫既有不舍,但又得顾全大局的矛盾心理。 B.水生嫂的“手指震动了一下”,其实是水生嫂的心震动了一下。 C.水生嫂“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”是不想让丈夫看出她内心的波澜。 D.这一细节描写表明水生嫂平时编席时就经常划破手指,所以没有当回事。 33.对文中“总是”一词含义分析准确的一项是( ) A.表明水生嫂对水生的埋怨情绪 B.表明水生嫂对水生由衷的赞扬 C.表明水生嫂当时又自豪又埋怨的情绪。 D.侧面表现了水生嫂等战士的爱国热情 三、文言文阅读(本大题共7小题,每小题4分,共28分) (一)阅读下面诗句,完成34—35 轻拢慢捻抹复挑,初为《霓裳》后《六幺》。大弦嘈嘈如急雨,小弦切切如私语。嘈嘈切切错杂弹,大珠小珠落玉盘。间关莺语花底滑,幽咽泉流冰下难。冰泉冷涩弦凝绝,凝绝不通声暂歇。别有幽愁暗恨生,此时无声胜有声。银瓶乍破水浆迸,铁骑突出刀枪鸣。曲终收拨当心画,四弦一声如裂帛。东船西舫悄无言,唯见江心秋月白。 34.对《琵琶行》中语句的理解,不恰当的一项是( ) A.“嘈嘈”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,“切切”形容弹奏动轻细。 B.“间关”形容鸟声婉转,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。 C.“别有幽愁暗恨生”,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。 D.“银瓶乍破”“刀枪鸣”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,惊心动魄。 35.“东船西舫悄无言,唯见江心秋月白”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( ) A.以景色的宁静,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。 B.以听众的专注,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。 C.渲染静寂的气氛,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. D.以景色的静寂寥廓,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。 (二)阅读下面文字,完成36—40题 于是余有叹焉。古人之观于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虫鱼、鸟兽,往往有得,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。夫夷以近,则游者众;险以远,则至者少。而世之奇伟、瑰怪,非常之观,常在于险远,而人之所罕至焉,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。有志矣,不随以止也,然力不足者,亦不能至也。有志与力,而又不随以怠,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,亦不能至也。然力足以至焉,于人为可讥,而在己为有悔;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,可以无悔矣,其孰能讥之乎?此余之所得也! 余于仆碑,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,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,何可胜道也哉!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。 36.下列中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(
37.对下列句子的翻译,不正确的一项是( A.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译文: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B.有志矣,不随以止也 译文:有了志向,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.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译文:至于那些幽深昏暗使人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.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译文: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(文字)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情况 38.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( ) A.今所谓慧空禅院者,褒之庐冢也 B.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.不出,火且尽 D.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9.“此余之所得也”一句,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,不属于“所得”的一项是( ) A.余于仆碑,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,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,何可胜道也哉! B.世之奇伟、瑰怪,非常之观,常在于险远,而人之所罕至焉,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。 C.力不足者,亦不能至也 D.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,亦不能至也 40.对这段文字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 A.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、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,需要志、力、物,三者之中,志最重要。 B.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,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,也可惋惜。 C.平坦和近的地方,游览的人多,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、瑰怪、非常之观。 D.作者认为只要尽了“吾志”,即使不能达到奇伟、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,也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。 |